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 小恒2

现在学校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新课程实施。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2

一、培训目标

立足甘肃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增强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体例特征、结构特征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逐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各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方案的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介绍;各学科有关重要内容的解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辅导;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等。

(三)培训对象: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分学科参加)、省市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共计约1.5万人。

三、培训时间

(一)准备阶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学科班级组织工作,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发课程资源,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各项准备。

(二)培训阶段:7月28日—8月6日,组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教师学习。每天5学时,共计50学时。其中学习视频课程2小时,在线学习、交流和研讨时间不少于3小时。

(三)总结阶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训主管部门将本地区培训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报送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

四、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本次远程培训工作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分管副厅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由省教育厅基教处、师范处、财务处、民教处、督导室,省教科所、省电教中心负责人以及十四个市(州)教育局负责人。省教育厅成立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执行办公室),执行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项目执行办公室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项目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组织培训者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省教育厅成立巡视督查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督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二)网络培训服务平台的主要职责。“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挂靠在中央电教馆)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工作。通过招标机制遴选有关专门网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训者培训的实施,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区呈报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并对本地区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四)各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县(市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县(市区)集中学习点(以下称为“学习中心”);做好本县(市区)各“学习中心”班主任、指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县(市区)班主任、指导教师、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县(市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学习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县(市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长、“学习中心”配备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全面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按时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同时,要切实发挥教研部门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门积极总结和利用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教师教学远程研修”平台中开展的两次研修经验,保证本次培训的顺利实施。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网络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五、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组班方式以县为单位,分学科组班(网上虚拟班级)。每个班不超过100人,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学员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集中参训。各市(州)、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学习中心”,组织学员集中培训。

各市(州)、县(市区)高中学科教研员、各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按相应学科组班进行学习。

(三)学习方式:由市(州)、县(市区)集中安排学员在“学习中心”学习。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六、培训实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应负责将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含高中学科教研员、各高中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邮箱。另外,各市(州)对各县(市区)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高级中学学习中心”、“学校学习中心”等),确定学习中心负责人与技术保障人员。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厅将通过视频会议方式,组织进行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一是部署我省“国培计划——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工作;二是对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学习中心”负责人、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流程,各级培训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报要求(相关表格请在省科所网站下载:www.gsier.com.cn),完成统计参加培训相关信息:

1.将各县(市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

2.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帐号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辅导教师、班主任的注册报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学员注册报名工作,以便学员及早体验网络平台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学校校长的配合下完成审核确认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将确认信息(线下)上报给平台,7月25日完成用户调整工作。

(五)7月 15日前,省教育厅将组织全省培训者培训,届时邀请国家学科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我省班主任与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培训组织流程、培训辅导者工作职责、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特点、组织交流研讨与辅导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教务管理与技术操作办法与流程、学习简报内容与编制、与课程专家组交流沟通及信息反馈形式与办法。期间,组织学员做好学习前准备。

在此期间网络服务平台应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市(州)教育局送达各学科网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各市(州)教育局根据县区上报的“学习中心(学校)”数向各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送,最终逐级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六)7月28日至8月6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10天内,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对成绩合格的学员,省教育厅颁发由教育部监制的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省教育厅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并在省教科所成立了项目执行办公室,由省教科所负责组织实施。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当地的培训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管理、辅导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长要特别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保证每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全过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二)质量保障。培训期间,省教育厅将组织人员分赴各地检查、督促培训工作。省教科所要组织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培训现场指导培训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培训结束时要提交高质量的评估报告。

(三)应急保障。各地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对突发情况要做到快速有效应对。对黑客、病毒攻击等导致培训无法进行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尽快恢复正常;对培训过程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及其他突发情况等,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本次活动经费采用分级负担:

1.本次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网络平台支持服务及管理等费用由教育部安排专项经费;

2.省教育厅负担本次培训中管理者培训费用,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培训费用(不含交通费),督查指导工作、省级管理组织费用以及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工作补助等费用;对于在培训中获得优秀的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3.各市(州)承担本次活动中各县(市区)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的集中培训费用,市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工作等费用;

4.各县(市区)及各校承担本次活动中对各“学习中心”班主任与指导教师集中培训费用,县级管理组织以及督查指导,场地、设备使用维护及其它费用(上网费、电费等)。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3

为了全面规划、科学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学校教研考评细则,教研室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学校教研工作表彰先进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把检查结果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外,组织编写校本培训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教研活动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

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教研组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各备课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学校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

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试题研究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学校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县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其程序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修订教学方案。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一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研室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

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

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学校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改变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把优秀校本教研个案、案例、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汇编成书。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