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

| 新华

校本培训档案建设包括两个部类:

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校本培训综合档案:

1、国家、省、市、县教师继续教育文件;

2、学校校本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

3、学校校本培训的文件、师资库、外聘专家等相关资料;

4、校本培训各项管理制度;

5、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记载(包括集中培训、专题培训、学术交流、教师论坛、课题研究、听课评课、教师问卷、外出培训、考核考试成绩);

6、校本培训资源(文本、音像、网络);

7、校本培训的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省、市课题情况、教师获奖情况等);

8、校本培训估材料(包括过程评估材料、年度评估材料、经验材料和总结等)。

(二)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或教师素质提高评估手册)

应包括下列内容:

1、教师个人校本培训申报计划及所选课程菜单;

2、培训的过程记录(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听评课、主讲研究课等情况记载);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2

一、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要负总责,科导处、教科室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优质课比赛等教学观摩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以及课题研究尤其是小课题研究等,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四、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导处与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要有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职能部门管理

1、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确定学校核心课题,以核心课题统领学校课程改革。

2、学校教科室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组织学科组组长,定期学习理论,举办科研沙龙,交流研讨,举行信息交流会或读书汇报会。

3、学校教务处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组长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4、部门负责人的主要任务为:

①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好好的校本论坛、课改沙龙等教研活动。

③组织好骨干教师评审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④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好师徒结对,切实开展帮扶工作。

⑤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⑥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

⑦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校本教研情况。

(三)教研组管理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长由教科室和教导处聘请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研室和教导处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3、教研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④全组每月组织两次教师开展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本学科教改实施计划,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

⑤组织组内每位教师每个月至少向校园网教研组栏目上传1篇教学研究信息。

⑥带领本组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每学年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课题研究,有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四)课题组管理

1、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承认课题组成立,一般设课题组长1人,成员3人以上。

2、课题组成立后,隶属学校教科室,按照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课题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校教科室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3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

⑤定期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⑥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五)教师队伍管理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或者上移植课。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

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③每两周至少参加一次全校性或教研组、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并认真完成相关任务。

④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教学案例或有质量的教学反思或经验总结。

⑤每学期教师听课10节以上。

⑥每学期力争提供一节展示课、研讨课等。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专业人员可以是院校的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3

1、建立专家引领的合作机制,定期邀请省市县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校本教研导向并提供可靠的专业与智力支持。

2、建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策划、部署,对各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具体督促、导向,对教师教研工作进行评估与指导。

3、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教研听证会,把校本教研的项目、活动方式、预期成果在校内公开。

4、坚持“一期一评估”,由教科室组织实施。

5、制定校本教研评价量化方案,做到评价与学校发展相结合,评价与教育教学效果相结合,评价与教师师德修养、业务素质提高三者相结合。

6、学校每学年在公用经费中提取15%作为校本教研专项经费,并由学校工会、教代会监督实施。

7、将校本教研的绩效纳入教研组工作考核、教师年度考核、教师评优、选模、晋级、评职考核、骨干教师考考核。

8、在校本教研中取得重大成果的,给予奖励。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4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尊循民主教学原则下,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

活动时间:

组织负责:夏正仁

课例: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介绍我自己》

课例执教:温海娜

活动成员:夏正仁、温海娜、金阳召(信息技术学科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增进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教学关系。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备课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明确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时间:2005年10月10日

地点:学生机房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召集全体备课组成员讨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例教学问题:

①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不理会教师的教学指令,偷偷地玩游戏、聊天或下载安装一些软件。教师发现学生的这些行为后,往往通过教学控制软件去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断开网络甚至呵斥学生;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其它原因不能及时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拖延了教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为了追赶进程,教师强制性地去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并追发出新的教学指令,从而引起这部分学生的抗议,并由此引发了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②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指令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指令被动接收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合谐的教学关系。

讨论的结果整理如下: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备课组成员认识到:师生之间紧张的教学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的有效性,又不影响师生之间融洽的教学关系?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确立了本次教研的主题:“在遵循教学民主原则下,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要求备课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本质及在课堂教学中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对解决的方案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产生问题的因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1、教材因素。

教学的内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

(1)对于重复、雷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压缩课时的方法。(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本身就不足。)

(2)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2、环境因素。

网络中有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如在线小游戏),学生对它们的兴趣程度超过了对教师指令的兴趣,这大大地降低教学指令的有效性。

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上网加以限制,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3、学生因素。

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基础对教学指令的有效性提高有影响。

(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激励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

(2)利用小组合作,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4、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影响到教学指令有效性的。

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步骤二:科学调查,寻找理论依据,合理设计教学。

时间:2005年10月12日~10月19日

地点:学生机房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为了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设想提供依据,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可行性,我们备课组分别做了如下的课堂观察与学生调查。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见附1)

①调查的班级:七年(2)班、七年(9)班、八年(1)班、八年(8)班,共计196位学生。

②调查的角度:学生看学生(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期望);学生看教师(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期望)。

③调查的结果:

④调查的结果说明:

(1)第一题中选AB的学生占多数,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期待值很高,他们在主观上是愿意配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指令有效性的。

(2)第二道中说明有1/3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机器控制的频率还要降底些。

(3)第三道中选B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证明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指令有效性的必要性。

(4)第四题中选CD的学生很多,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并适当降底教学指令的密度。

(5)学生选择的结果说明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有较大的作用。

2、对随堂课教学的观察。

①观察的班级:七年(2)班、七年(9)班、八年(1)班、八年(8)班。

②观察的角度:听课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听课教师观察开课教师指令发布的密度。

③观察的结果:

④观察的结果说明: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遵守指令情况随上课的时间延长呈递减的趋势。说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的兴趣随时间的增长在下降,不遵守教学指令情况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后半部时间。

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在教学前面的时间居多些,这也是学生注意最集中的时间段。这说明在设计教学指令时,有必要就指令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查找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为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也要从设计教学指令方面入手。为此,我们备课组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1)查找的资料: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方面: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时如何避免出现

“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现象》

课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方面:

《美专家介绍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2)讨论的要点:

a、教学的内容与选择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指令的内容吸引学生。

b、指令发布的语言要简练、清晰,不要重复发布。

c、设计指令时目的性要明确,避免出现无教学目的指令。

d、设计评价指令时,要以考虑对学生执行指令的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在技术上支持学生参与评价,以提高评价指令的有效性。

e、指令的发布次序要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

4、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想。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备课组对七年级上册的《介绍我自己》一课,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的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①《介绍我自己》这课主要以介绍智能ABC输入法为主,教学的内容较为单调。教学的设计若按教材的叙述展开,则很难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利用学生对网络交流的兴趣,用局域网的留言板来替代教材中的记事本,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以提高汉字输入的速度为目标,引出了汉字的词组输入法;以设计一幅笑脸,引出了特殊符号的输入法。

③以备份网络中的信息为由,引出事本的保存操作。

④指令控制方面,用控制软件广播一位学生的演示操作,其余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形式展开新课教学。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教师评价来完成教学任务。

详情见附2《教案设计》。

步骤三: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20__年11月2日

地点:敖江五中

人员:全体备课组成员及县教研员等

简要说明: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详情请见附件4中的《视频》光盘或《课堂实录》。

步骤四:课后调查、研讨分析。

(课堂观察结束后)

让参与案例研讨的老师积极地与执教老师和上课学生进行探讨性对话,对学生进行了访问,调查当堂的教学实效。对课堂的定性观察来概括、透视课堂教学特点,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

简要地整理如下:

①教师探讨:

(1)教学的形式及内容的呈现方式由于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2)控制学生机器时所进行的到计时宣布太仓促些(只有让学生准备10秒的时间),引起了少数学生的抗议。是否可适当的延长时间如有3分钟的准备时间。

(3)在教学中有部分的教学指令发布时表达不清,当学生接受后在进行练习时又进行追加指令,这时多数的学生由于忙于操作而没有接收指令。教学中应禁忌追补指令的情况发生,实在要进行追补,也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

②学生访问要点记录:

A、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

B、希望教师以后的教学就象这一课样,在教学过程中多增加操作的机会,少控制同学的机器。

C、教师在演示操作过程中稍快了些。

③课例执教者进行课后反思:

先说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利用留言板来替代教材中的记事本,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份个人简介来进行智能ABC输入法的教学,学生总体完成的情况是不错的,证明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谈教学心得时,认为本节课在具体的细节地方仍需要改进,比如语言的表达、对一些突发问题的处理及小组合作的细化等等。详情见附件3《教后反思》。

三.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反思。

通过本次的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我们确实感受到提高教学指令有效性带来的好处,课堂上无论是学生学习配合的默契程度还是教学的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们同时也感受到课堂教学指令有效性的提高不是通过一两节公开课,或是一两次的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实践下去。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教师都需要成长的空间与时间,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总结。同时,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仍然有许多困惑的地方。比如,在每周只有一课时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单靠我们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通过一两句激励的语言就想要改变部分学生的原有的学习习惯,可能性太小了。显然,我们需要一种长期、持续的激励来作用于这一部分学生,但作为一门次要学科的教师能做到吗?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5

一、永嘉县罗东小学校本培训考勤制度

为了严肃校本培训的学习纪律,确保校本培训的学习成效,使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制定《校本培训考勤制度》。

1、公假:凡因公事(含产假)请假,培训内容自行后补。公假不记入奖惩范围。

2、事假:凡因事请假者,须具备请假条,并经校本培训领导组组长同意后,记事假一次。

3、病假:凡因病不能参加培训学习,须持医院证明并出具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后,记病假一次。特殊情况(如急诊等)除外。

4、迟到:培训学习两次点名后未到者,记迟到一次。

5、早退:学习中提前退场者,记早退一次。

6、缺席:无故缺席不参加培训学习者,缺席一次按旷课论处。

7、签到:培训不签到者按旷课论处。

以上请假奖惩按罗东小学绩效考核方案中考勤相关条例进行处理,每学期期末汇总一次,纳入绩效考核。

二、永嘉县罗东小学校本培训学习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提高业务能力,特制订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制度。

1、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统一安排学习内容。

2、采用集中学习、分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由校长室、教导处组织带领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学习。

3、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优势,以教研组集中学习为主,采用自主与统一安排学习内容。

4、参加学习时不得迟到早退,学习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

5、学用结合,积极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倡把经验总结写出论文。

6、每学期看一本教育教学著作,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

三、永嘉县罗东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教师校本培训不断取得新成果,特制订教师校本培训考核制度。

1、严格教师校本培训的各种培训的考勤。教师按时参加上级及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活动,每迟到或旷会一次,学校将按教师日常考勤办法规定进行处理。

2、严格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情况的检查。学校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校本培训情况,教师要有校本培训学习目标计划、学习笔记、学习心得、学习阶段性总结等,每缺一项酌情扣除教师的绩效考核量化分。

3、严格教师的上岗培训。新毕业分配的教师,无论其是否已经实习过或培训过,都必须由学校派遣再次参加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并获得岗前培训证,否则不予岗。

4、教师必须修满最低教育学分。达不到学分者,年终绩效量化考核要酌情扣分。

5、严格教师的校本培训完成情况。教师在校本培训中,不能达到培训要求,将在年终量化时视为不合格教师,不能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评先、晋升职务。

四、永嘉县罗东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为了激励教师更好地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促进自身往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奖:

1、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对于成绩突出者,期末绩效考核加分。

2、能够主动参加除上级及学校组织的培训之外的各种教育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学校根据证书级别加期末绩效考核量化分。

3、取得各级各部门颁发的教师能力方面的荣誉证书,如各级教学新秀、骨干、教学能手等等,学校根据证书级别给予加期末绩效考核量化分。

4、在学期末教研组评比中,优秀教研组组长在教育教学绩效中加5分,组员加3分,良好教研组加3分,组员加1分。

惩:

1、在校本培训工作中,态度不端正,表现消极懈怠,学校将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及期末绩效考核量化分的处罚。

2、在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中,发布不利于工作开展的舆论,做阻碍校本培训工作正常进行的行为,学校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及期末绩效考核量化分的处罚。

3、对于不能按时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学校除扣除其考勤分之外,将根据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及扣工资和期末绩效考核量化分等处罚。

4、没有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如缺少计划、总结、心得、反思、笔记等,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扣除期末绩效考核量化分。

5、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校本培训任务的教师,学校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6

一、校长

朱景多校长是永嘉体育运动学校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负责召开校务会专题研究校本培训工作,设立校本培训机构,制定校本培训的管理制度,监督校本培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校本培训组织机构

组长:朱景多(校长)

副组长:刘惠望(教学副校长)

专人负责人:戴晓红(教务处副主任)

成员:

语文组:

数学组:

英语组:

科学组:

综合组:

备课组长:

备注:

语文组成员:

数学组成员:

英语组成员:

科学组成员:

综合组成员:

三、专人负责人

草拟校本培训计划总结,做好校本培训考勤、记录、考核工作,建立校本培训档案。倡导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体会或心得。组织先进教师经验交流、教学技能培训或展示活动及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等。

建议制定实施校本的特色内容、项目和模式。

校本培训的学时由校本培训专人负责。从上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完成的教师教育学时统计,并做好公示工作。

向校本培训第一负责人报告学年内参加学习培训累计不足48学时,其中校本培训不足24学时的名单。

四、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制定校本培训学期计划并及时总结学期教研活动。向学校推荐在校本工作中具有先进教学经验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并向学校推荐在评价研究方面有贡献的教师。

做好每学期的集体备课活动,第二学期由各教组组织的开放周的评课工作,每学期期中期末的备课本作业及听课记录的检查工作,并为绩效的奖励工资中的“校本活动”等项目提供公平合理的数据。

做好各梯队教师的成长工作,促使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组织整组教师认真全身心投入教研活动中。

及时总结做好记录。

五、教师

积极参加由学校及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教研活动,且做好记录反思及签到工作。

六、奖惩措施

据我校绩效考核中的规定,对每缺席活动1次或没完成任务1次都扣2分绩效分,扣完绩效的25分为止。

据我校《制度汇编》校优质课一等奖奖60元,二等奖奖40元,三等奖30元,学年评奖一次。第二学期只开设校公开课,每节50元。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7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教研工作,提高全体教师课改实验的能力,发挥教科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进一步搞好课堂转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市教育局印发的《合肥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规划》的精神,以新课程理论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科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理念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开展。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总体负责,教研室全面管理,建立层层负责、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论坛、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五、教研制度

(一)校长、主任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校长每月坚持深入课堂,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并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定期举办科研沙龙,开展理论学习和信息交流。

4.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5.根据新课程要求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6.指导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作好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工作。按时编辑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

7.负责全校的教研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国家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

8.按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情况,督促各本部门对教研工作及时总结。

9.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各部门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教研组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研室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领导各备课组制定学期教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组织开展教学常规活动,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组织教学研讨课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成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反思及案例分析等。

4.组织管理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协助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按备课制度要求认真备课。

5.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落实师徒结对工作,加速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有计划、有总结,定期听课指导。

6.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本学科教辅资料的选定工作,提高练习、测试的质量。定期向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教辅资料分析评价材料。

7.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研室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创建严谨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三)备课组长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和学的法发,贯彻执行教研组计划。

2.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拟定本年级学期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4.组织指导本年级教师参加听课、评课等各项教科研活动。

5.做好学科的复习、拟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6.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教研工作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学资料,积极参加本年级备课活动。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科研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4.积极开展学科成长记录评价活动,要求有计划、有总结。

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每学期要坚持完成“四个一”工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专题;上一堂教学研讨课;拟一份优秀课案、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案例、论文)。

六、实施计划

总目标:

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依托校本培训,开展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二)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1.交流:各教研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探讨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研室定期检查评价。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为此各组可以开展组内合作研讨课活动,即由一个备课组共同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一堂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要有教案、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3.帮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在指导的基础上,每学期推选出一节新教师优质课,进行观摩研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4.论坛:通过教师论坛推进反思性教学和新课改精神的落实。每学期学校组织两次规模较大的教师论坛。一次课改论坛、一次中考论坛。

(三)立足校本培训,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1.学习管理

1)学习形式: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

2)学习内容:必须是与教学相关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

3)学习管理:学习内容要有记录体会,每月教研室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

2.专家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它不完全局限于校内的力量,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校本研究会形成同水平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培训时间,聘请专家来我校讲座或播放专家讲座录像。

(四)发挥教指委成员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教指委成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一起总结、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指导工作以点带面,从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抓起,深入学科组的活动,集体备课,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反思,使教研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五)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论坛,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1—2篇教学案例分析。

2.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每学期每人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活动。

3.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期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两次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备课组进行每月开展一次教学反思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采集前沿性信息,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4.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鼓励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

(六)加强备课管理,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1.备课

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要根据我校实际的情况、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教师本人的特点,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要为了应付检查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抄录”、“摘编”上。教案应该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

2.教案设计基本步骤:

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

2)学生分析:分析学生现状,指出有利和不利因素。

3)设计理念:根据具体情况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4)教学目标:知识、实践、能力、情感

5)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社会自然资源等。

6)教学流程:导入——点拨——实践——评价

7)研究性、体验性作业

8)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要共同探究、合作完成,每学期末开展一次教学案例设计评比活动。

(六)实施课题牵动,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教研课题,写出实施方案。教研室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调查。

(七)开发校本课程,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学年开发1门校本课程,并写出实施方案,由教研室负责审批,予以实施。

2.传统的兴趣活动和活动课也可提升为正规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每位教师每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设1—2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写出教学设计,期末进行交流评比。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各项计划,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8

我校校本培训从本校实际出发,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强的校本培训实施制度。

一、学校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各学科要管理到位,保证校本培训的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二、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要帮助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并指导组织实施。通过培养校本培训的骨干力量,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全面制订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并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也为教师搭建一定的舞台。

四、充分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各级教研力量,形成教学、教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五、对校本培训工作要做到人人重视,尤其是分管领导要做到层层管理,确保实效性。学校为校本培训专设培训经费,确保校本培训年度经费的落实。

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篇9

为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坚持开展师德学习、业务学习、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校本培训工作,为保证校本培训有效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1.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

2.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校本和年度培训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校本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按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作好记载,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

4.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

5.教师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使教师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

6.做好校本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7.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8.后勤支持:后勤为培训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8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