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

| 福萍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1)

2023年1月8日,这个日子将被载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历史。

10班来自境外的航班将陆续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客运航班旅客将不再需要前往指定第一入境点的特别专区。陆地上,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瑞丽等8个边境公路口岸恢复客运功能,毗邻港澳口岸边检快捷通道也有序恢复,深港口岸有序恢复正常通关,全国各陆路口岸(通道)将逐步恢复客运通关。有外国政要表示,“中国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旅游是对世界旅游业的重大利好”,“欢迎中国人民、中国游客和中国投资者。”

不久前,新冠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8日正式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期待中的变化如约而至,人们正在走出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看似寻常最奇崛。为了这份“寻常”,我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整三年抗疫,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难忘的日日夜夜,难考的试卷考题,难闯的重大关头……此时此刻,难以忘怀,历历在目!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初春,全国人民支援武汉、支援湖北。“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__的铿锵话语、明确要求为战疫指明了努力方向,给人们注入了信心和力量。三年来,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大上海保卫战……先后取得胜利,我们牢牢掌握抗疫的战略主动权,经受住了全球五波疫情流行的冲击,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阻止了病毒快速传播。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疫情防控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防控政策是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的效果是最好的。

举国同心,命运与共。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总体战、阻击战,更是一场人民战争。在疫情防控的困难时期,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奔赴一线,以最大的努力相互支撑,正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同舟共济,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新年伊始,人们一边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一边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按下经济复苏“快进键”,共同奔向好日子。

尊重科学,精准防疫。三年鏖战,我们因时因势动态调整,避开了早期毒性更大的变异毒株,赢得了德尔塔病毒转为奥密克戎、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对症药物研发特别是中成药大量推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年抗疫,在全球疫情海啸的多轮冲击下,我们尽量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国家先后出台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和“新十条”措施,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护航。

三年抗疫,我们为最终战胜疫情打了一场主动准备的持久战。一方面,新冠病毒变异的新毒株大方向是致病性更低、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潜伏期更短。另一方面,我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全程接种率超过90%,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

如今,病毒变弱了,我们更强了。正是这种客观实际让“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具备了基本条件。实施“乙类乙管”,不是放开不管,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地正在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方案,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平稳有序实现转段。

当前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与管理。正值冬季,本来就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时期。对于有基础疾病患者、高龄重症患者的增加,各地在千方百计做好医疗救治。为了解决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出现的药品供应不足等情况,各地扩大产能、精准投放、强化监管,应对举措接踵而至。防控资源正在逐步集中到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上来,包括增加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对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学前教育机构等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在农村地区强化分级诊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等。

今年的春运已经开始,人流高峰和疫情流行叠加,将是近年来不确定性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困难挑战最大的一次春运,特别是农村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将面临不小考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农村疫情防控。从县到乡镇再到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也已加强了医疗资源配置和防疫科普宣传,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能力。

“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2023年伊始,肆虐三年的新冠疫情阴霾正在消散,神州大地将喜见春风还。

“生活又在向前流动了”—— 网友们的感慨正是人们信心与决心的体现。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的中国力量推动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不断向前。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2)

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晚发布公告,正式将新冠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冠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而是降级为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新冠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选择的是一个更为现实的抗疫路线,未来也将继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和解决当前群众的疑惑和困难,这也是过去三年抗击疫情的方法论。

将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救治上

自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冠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来。我国对新冠执行“乙类甲管”已近3年,对于此番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回应媒体关切时表示,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应该说,当前人类对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等,都为这次调整创造了条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为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调整后,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别需要关注病毒变异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监测,切实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减少死亡等工作。”梁万年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初期,新冠在武汉造成的病死率还是比较高的。再加上当时对该病毒的认识不够深入,无论是抗病毒药物还是疫苗,当时没有任何抵御它的手段,所以当时对新冠进行“乙类甲管”是行之必然,“因为我们需要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是三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在当时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除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外,很难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一波疫情在中国大陆被完全控制住。”

“而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化,以及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特点加深认识,这为新冠降级管理创造了条件。”王广发指出,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特点就是致病力降低导致重症病人和死亡病人的减少,以及传播力显著增加、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如今我们有了疫苗和治疗的药物,如果仍对新冠按照‘乙类甲管’,严格按照清零的方式防疫,那么成本是巨大的,但收益很小。”

“从临床的情况来看,奥密克戎导致重症的数量比武汉当时的原始株要低。”王广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依法将新冠降为“乙类乙管”,有利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临床救治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7日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选择优化出入境管理是与时俱进的选择

26日晚国家卫健委还同步发表了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通知》从疫苗接种、新冠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分级分类救治、疫情监测与应对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出台十二项针对性管理措施。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27日表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不是可以松口气、或者歇歇脚的信号,更不是完全“一放了之”。

一位匿名疾控专家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将新冠调整为“乙类管理”,配套出台的多项管理措施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此前对新冠采取的“乙类甲管”模式,要求确诊之后两小时内及时上报,由于确诊患者的大量增加,两小时内上报已不具备可行性,而降级为乙类管理后只需要在24小时内上报,这样可以确保正常的诊断上报,有利于医疗机构秩序的恢复。

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要求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上述专家认为,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回到过去的正常状态已是大势所趋,这项调整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现如今对出入境人员加以限制已无必要。

该专家同时强调,此次优化出入境管理措施是利大于弊,这将对全球抗疫带来更多的确定性。“实际上,即便中国没有走向放开,世卫组织也有在明年宣布大流行结束的计划,中国选择优化出入境管理是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全球是一个对抗新冠疫情的共同体,我们不能永远封控,这是不可持续的,这项政策的调整也反映出我们应对疫情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对此要有信心。”

“我们现在选择的是一个更为现实的抗疫路线,我们接下来也会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出台更多具体化的措施和方案,继续实事求是地面对和解决当前群众的疑惑和困难,这也是过去三年我们抗击疫情的方法论。”该专家说。

调整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

政策调整之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梁万年27日在回应媒体关切时表示,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梁万年指出,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各地人群流动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异,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维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流行高峰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冲击。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7日也强调,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对于新冠的降级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将新冠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就意味着将对新冠的管理回归到卫生系统的常规工作,依然要诊断、报告、管理每一例病例,可以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依法隔离,对污染的疫源地消毒,但不再由政府组织大规模的社区封控、中断交通等措施。疫情防控将解除临时的应急管理状态,而回归到传染病的常态化管理阶段。

曾光指出,在新冠防控政策的调整过程中,从“乙类甲管”调整至“乙类乙管”,是极为关键但艰难的一步,这种调整意味着对于新冠的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旦调整到乙类管理,未来再降到丙类传染病管理,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我相信新冠最终也会降为丙类丙管的,对此我们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3)

古人说,大疫不过三年。回首过去近三年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通过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__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自2023年1月8日起实施“乙类乙管”。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

回望近三年的抗疫,我们忘不了国家的守护和“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等的付出,看到了西方“躺平”“甩锅”“双标”无下限,见证了中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也更坚定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信念。

从2022年12月26日开始,省会石家庄的车辆迅速增加,早晚高峰又开始出现堵车现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烟火气”正在回归。近三年的抗疫故事,注定会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工会抗疫

“抗疫有你,关爱有我”

2020年9月8日,一段视频在网上被刷屏:北京长安街上,钟南山等四位抗疫英雄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网友纷纷留言:以国之名,致敬!国家表彰的,是一种悬壶济世、舍己为人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疫情面前,工会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守维权服务的基本职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工会“娘家人”的温暖,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送到每一位奋战在防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坎上。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省总工会专门下发《关于发挥基层工会组织作用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职工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开展关爱慰问工作,3年累计拨付疫情防控专项资金5500余万元,推动全省各级工会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防疫一线人员的慰问和疫情防控保障工作。

按下“暂停键”后困难职工怎么办?“两点一线”奋战在保供一线和生产一线的职工怎么办?

带着问题做好困难职工帮扶调研。省总工会主动加强与政府救助体系相衔接,坚持以生活救助、助学救助、医疗救助为主体,坚持“脱困不脱政策”,逐渐深化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开展疫情及经济下行影响下职工困难摸底调研,对2018年以来脱困和现在在档的2.5万名困难职工家庭与民政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和入户走访,对低收入职工家庭进行摸排,对5大特困行业部分职工进行走访。截至11月初,我省共有建档困难职工家庭2544户;带着感情开展职工互助一日捐活动。共募集互助金1.86亿元,参加职工323万余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累计发放救助金1.34亿元,救助职工4.26万人,全省两项免费保障项目共救助职工34人,发放保障金49.97万元,有效缓解了患病职工的医疗负担……

社区抗疫

“双报到”“红色物业”助力

抗疫三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主角。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省总工会发出“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动员令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倡议后,迅速在全省工会系统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拥护,并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

抗疫三年,本报行政管理部负责人,共产党员、退役军人武英侠,在他家所在的社区当了三年志愿者。从维护“核酸”秩序,到在老旧小区值夜班,社区负责的十多个小区,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说,从2020年的“红马甲”到今年的“大白”,总有一种再着戎装重上“战场”的豪迈,“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自豪。

抗疫三年,国网沧州供电公司党建部主任、工会副主席李杰海的战“疫”日记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城市按下了暂停键,社区需要最美逆行者时,短短3个小时,153人积极报名,12名党支部书记、中层干部主动担责,我带领着48名同志挑起了第一天执勤任务……也许是累了,回家的路上呼吸着空气,感觉畅快了许多,竟有了一丝春天的味道。

抗疫三年,社区“物业人”同样经历了考验和锤炼。河北省广泛开展的“红色物业”建设活动,开启了基层治理新格局,在疫情大考面前表现不俗。

位于省会三环外的高宏佳苑小区,是个从2020年业主才开始入住的新社区。住在这里的于女士说,刚开始居家时,她还有些担心会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物业公司不仅主动为业主免费分发馒头、蔬菜包等物资,还尽可能地在生活中提供诸多便利。于女士说,现在,每每看到小区里的党旗雕塑、“红色物业、和谐社会”的标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语,她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三年抗疫,中国书写下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战疫的根本保证。

居家办公

“抗疫精神”凝聚奋进伟力

抗疫三年,国之大事未受影响:北京冬奥会如期成功举办,神舟乘组太空会师,口罩、疫苗、新能源车走向世界……事实证明,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民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艰难险阻。

抗疫三年,作为省总工会的机关报,全省数千万职工获取权威信息、推动各项工作的主渠道,本报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始终坚持保障高质量出版、扩大网络信息传播,成为中国抗疫、工会抗疫的有机组成部分,贡献出新闻人的智慧力量。

抗疫三年,用深情笔墨宣传抗疫英雄,让精彩镜头展现抗疫画卷。2020年4月14日,河北最后一批支援湖北的白衣战士解除隔离,省会新百广场、图书大厦等十余个楼体大屏和交通要道转角大屏,全天滚动播放着由本报制作完成的白衣战士巨幅海报,为他们送去了最高城市礼遇。4月21日,由本报拍摄的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的214张肖像照片,连同本报收集的174位医疗队员的抗“疫”感言手稿,以及由本报完成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英雄归来”等系列报道,被一并交由省图书馆保存。

抗疫三年,我们不断向前向上突破。__和__,当属国之大事。本报适时推出“百名劳模对党说”“寻访__上的‘冀工印迹’”两大融媒体系列报道,在省总工会全媒体矩阵刊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习强国”全国总平台及河北平台、人民网、中工网、长城新媒体、“冀云”客户端等纷纷开设专题专栏进行转发。据不完全统计,仅学习强国河北平台受众就突破千万人次。

抗疫三年,本报多次启用疫情出版应急方案。编辑、记者把工作阵地转移到家里,通过“视频会议”、电话连线等,保障新闻采编不断档,版面稿件质量不下降……在今年11月初开始的居家办公期间,不少编辑记者抱病坚持工作。无法面对面采访,记者们就通过微信、QQ等通讯工具连线采访对象,一遍遍核对细节,力求采访到位;稿件不足,编辑们就拓宽思路,想方设法地征集……大家的辛苦付出,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在向社会展现了“河工人”担当的同时,也向读者和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虽然疫情还没结束,但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抗疫“成绩单”感到自豪。我们坚信,疫情的威胁终将被驱散,人们也终将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前面就是春暖花开。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4)

从2019年末到现在,我们走过了三年的艰难抗疫时光,国家也保护了我们三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很低,但这3年我们也消耗了天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那么在这抗疫三年,我们国家各级政府究竟付出了多少呢?在抗疫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浪费情况,是不是就变成永久的糊涂账?这些钱也是全国人民的共有的民脂民膏,不能就这么轻易的糊弄过去,是到了全面审计的时候了,该给全国人民一个清楚的交代了。

三年抗疫,我国各级政府所耗财力几何?

那过去三年时间,全国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进行疫情防控呢?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各级政府支出,民间自费的资金暂时不考虑。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公布具体的数据,所以我们也没法知道具体的答案。笔者热谈哥在这里只能做一些估算。

根据我国官方数据,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了7.2万亿,到了2021年数字只增不减。日常频繁的核酸检测是免费的,但这些钱都是国家各级财政在支出。

疫情防控肯定给卫生费用带来增加,在2020年,疫情开始的第一年,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显著——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7.2万亿,占GDP比重达7.12%,达到历史新高。

在疫情发生的前一年2019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是6.584万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6.67%。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如果不发生新冠疫情,这些增加的卫生总费用可能不会发生。另外,新冠疫情可能还会压缩了其他疾病的卫生费用开支。所以初步估算,2020我国各级财政用来抗疫的总费用至少是7.2-6.584=0.616万亿人民币,6千多亿人民币,真的不少。

2022年4月,国家医保局表示,自2021年2月始,我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疫苗,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主要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

免费的医疗救助,一座座方舱医院的建立,一个个核酸检测亭的树立,防疫人员的补贴等,这些有关疫情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一出炉,就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75500亿元!又创新高。尤其是在核酸检测逾几百亿次, 疫苗接种超32亿剂的当下。所以2021年我国各级财政用来抗疫的总费用至少是7.55-6.584=0.966万亿人民币,接近1万亿人民币,差不多比2020该费用有50%左右增长。

2022年我国防疫又花了多少钱?广东超过700亿,浙江也达到了435亿!

据财新统计,全国31个省份中有17个省份公布2022年疫情防控支出,资金规模从10亿元左右到数百亿元,其中广东以711.39亿元高居首位,浙江、北京防疫支出规模也较大,分别达435.09亿元、近300亿元不过,各省份的披露口径不同,多数省份公布全省的疫情防控资金规模,一些省份如上海、吉林、内蒙古只公布省(直辖市、自治区)级防疫支出,分别为167.7亿元、85亿元、62.9亿元。

但是我们可以从广东等一些地方公布的一些数据去大概推断一下。

根据广东省财政厅最近三年向省“__”提交的预算报告显示,从2020年到2022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分别为302.78亿、453.76亿,711.39亿元,占广东省公共预算收入比例分别为2.34%、3.22%和5.36%,三年累计花费了1468亿元。

按照广东1.27亿人的常住人口计算,过去三年时间,人均疫情防控投入资金达到1156元左右。

从广东的2020年到2022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分别为302.78亿、453.76亿,711.39亿元的数据来看,是逐年增加的。2021年疫情防控资金差不多比2020年有50%左右的增长,和上面全国两年的数据来比较,增长幅度差不多,比较吻合。

所以,通过广东的投入疫情防控资金初步可以估计,我国2022年各级财政用来抗疫的总费用肯定会超过2021年,可能也会有55%左右的增长,笔者热谈哥估算我国2022年各级财政用来抗疫的总费用大概在15000亿人民币左右。

毕竟疫情发生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了,过去三年时间,各地为了疫情防控,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甚至有个别地方已经吃不消,只能通过给公务员教师降薪,甚至延迟发放工资来减轻财政压力。而随之而来的医疗保险改革,其降低个人账户医疗费用额度,共济门诊看病的改革方案也让全民一片哗然。大家都在纷纷猜测,是不是医保基金的钱都被三年抗疫用完了,必须用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来弥补其亏空?

三年疫情防控出现的一些乱象

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核酸采样亭正逐渐退出舞台,已很少有人问津。全国有多少高价核酸亭等着被废弃?这个数量可能谁也不知道。

一座核酸亭被当街拆解,当作废品装上了三轮车。工人们告诉笔者,委托他们拆除核酸亭的是一家核酸检测机构。

笔者与这家核酸检测机构取得联系,工作人员曾女士说,此前各街镇主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检测机构合作设置采样点,核酸亭由检测机构提供。

核酸亭买来时,大的三万多元,小的也要两万多,当作废品出售,每个亭子连带空调也只能卖六百到八百元。

“对于我们来说,有将近200个亭子,只有拿来用才值钱,拆了就不值钱。因为这个亭子属于201的不锈钢,而且有两面还是玻璃,值不了多少钱,肯定是很亏的。街道也给了我们拆除时间,所以也比较着急去处理掉。”

与核酸亭大规模被废弃,出现巨大浪费相比,核酸采集过程中的乱象更多。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为了尽量的节省人力物力,一批第三方核酸检测公司应运而生。企查查APP显示,疫情防控3年中,新成立的核酸检测公司达12893家。但第三方公司成立为疫情防控提供检测的同时,此起彼伏的核酸检测也乱象丛生。经梳理,仅在2022年被查处的核酸造假事件已超11起。

核酸造假,疫苗行贿,方舱任务……几乎充斥了2022年抗疫期间新闻版面,抖音快手,让老百姓也如大梦初醒一般,不知道什么是真的!

本来核酸检测也好,疫苗也好,方舱医院,核酸检测亭也好,都是本着保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初衷出现的,为什么后来就被利用,成为了资本的利益链条了呢?是什么样的空子让他们有机可乘的?

在经历了长达3年的抗疫之路后,我们很难想象,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为了资本疯狂敛财的工具。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大,疫情三年,对资本的影响很小,甚至还有可能稳中有升,对于很多吃“公家饭”,端“公家碗”的人来说,影响也不会太大,至少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那么,受影响最大的人群就是中小型企业和底层的劳动人民,破产,贷款,没有固定收入……

当我们进入新冠疫情新常态下,我们是否应该对过去三年新冠抗击工作做一个深刻的总结呢?好的抗疫经验我们要总结,继续发扬;出现的一些乱象我们是否也应该查一查呢?特别是过去三年的天量的全国抗疫费用是不是到了一个需要全面审计的时候呢?这些费用来之于民,用之于民,都是民脂民膏,但绝不应该成为一些少数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盛宴!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5)

新年伊始,一股复苏的力量悄然涌动。

早晚高峰,北京东三环国贸桥开始堵车,地铁车厢里满是戴口罩的通勤者;跨年之夜,上海豫园“山海奇豫记”主题灯会游人如织,外滩又现“拉链式”交通指挥;夜幕降临,广州天河区花城汇吆喝声此起彼伏,引来八方食客……

——“久违的烟火气回来了!”

——“生活又在向前流动了!”

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自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三年来,我们与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止。时至今日,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三年来,面对疫情的跌宕起伏与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不容易。同心抗疫,成为集体记忆。

三年来,__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为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三年,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4亿多中国人民同舟共济,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这三年,我们把抗疫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先后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大上海保卫战,经受住了全球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三年,我国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科学、精准、主动。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相辅相成,三年抗疫,具体的防控措施一直在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北京市疫情态势已经趋缓,用药紧缺已经缓解,但门急诊、重症患者救治等方面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1月6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呈现趋稳态势,发热门诊接诊量从去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1月4日1.2万人次。

发布会同时公布,《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已研究制定,配套的还有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防控、学校防控、养老机构防控等5个专项工作方案。这为1月8日实施“乙类乙管”后,北京“如何防”“如何治”“如何管”做出了具体安排。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2023年1月8日起,将其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阶段有啥新特点?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我国将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与病毒较量,科学精准才有战略主动。

事实上,从原始株到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三年来,在同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较量中,我们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不断优化防控政策。

实施“乙类乙管”后,我国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实施“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实施‘乙类乙管’,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为了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

三年来,我们的“敌人”新冠病毒变弱了。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显著减弱,感染者重症率和病亡率降低。

我们的抵御能力更强了。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逐渐提高。

我们的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了。我国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广大医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乙类乙管”,我们是主动转向、主动作为。

“‘甲管’变‘乙管’,调整的只是管的等级。不是‘不管’,更不是‘躺平’。不是可以松口气或者歇歇脚的信号,更不是完全‘一放了之’。”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说。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6)

物资有保障,战“疫”有力量。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水、电、燃气、通信不停,医用和生活物资供应不断,粮食、能源等重点行业有序运转,基本民生得以有效保障。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药品、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更好保障防疫大局,确保实现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千方百计加大医疗、防疫物资供给

临近春节,返乡人员增多,农村地区就医用药保障问题牵动人心。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推动为农村地区每个村卫生室免费配备2台指夹式血氧仪,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台制氧机。截至目前,117万个血氧仪已全部发放到位。

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强化服务和保障成为实施重点。

面对医疗物资供给压力,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千方百计推动企业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同时在配置和发放上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倾斜,优先保障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药品供应。

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量已达1.9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已扩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日产量由12月初的11.5万部提升至25万部以上……一盒盒药品、一台台设备,被加急运往基层一线卫生部门,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抗疫战场上,医疗物资如“武器”“弹药”,是保障的关键。

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又恰逢春节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由工信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部门参加。

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调度指挥;每日对接汇总需求,精准安排生产保供工作;对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派出驻厂特派员,帮助解决生产设备、原材料、运输等问题;组织企业对物资进行临时收储……各部门协调配合、多措并举,迅速扭转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利局面。

筑牢医疗物资保障线,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线。

扩大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医用防护服等物资生产;加速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应急审评审批,批准12个治疗药物上市或增加适应症,批准检测试剂128个;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新冠疫苗生产线,产量超55亿剂……三年来,我国全力提高医疗物资生产和供给,不断充实抗疫“弹药库”,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瞄准当前基层卫生防疫存在的薄弱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我们建立了监测和调度机制,目前看,乡镇卫生院药品配备紧张的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缓解。正在研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配备,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救治能力。”

着力推进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抗疫保供,交通物流是关键一环。

不久前,菜鸟直送开通医疗生活物资配送专线,“绿纸箱”装的药品和裹着“黄胶带”的防疫物资包裹,均实行优先配送。

“我们正在督促指导邮政快递企业对医疗物资邮件快件进行特殊标记、重点保障以及优先投递。同时指导各地邮政管理部门对医疗物资邮件快件申诉优先办理、快速处置。”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说。

交通物流是社会“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供应、一头连着防疫保障。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从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要求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到严禁在高速公路主线和服务区设置防疫检测点,再到严禁擅自关停高速公路服务区……三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克服疫情影响,逐个解决突出问题,打通交通“大动脉”,全力保障群众生活医疗物资供应、产业链供应链“不掉线”。

加强物流末端服务,构建以街道为块、以社区为支点的投放网络;建立农资“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确保农资进村入户,不误农时;开启“夜派”模式,跨地区调派快递员支援……我国持续打通物流堵点、畅通循环,确保物资第一时间送达。

2022年12月8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公布次日,交通运输部就印发通知,提出落实公路及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应撤尽撤”。

12月30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畅通邮政快递服务保障民生物资运输的通知公布,要求全力打通邮政快递堵点卡点,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运行指标持续向好。2023年1月15日,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456万辆;民航保障航班14069班,环比增长1.3%;邮政快递投递量约3.27亿件。

“主动脉”和“微循环”进一步畅通,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进一步强化保供稳价和基本民生保障

辽宁省沈阳新民市兴隆堡镇,十月稻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排起了长队。

“受成本推动,去年粮价出现上涨,但丰收年景,让价格整体保持稳定。”公司副总经理赵淑娟说,目前订单不断,正开足马力生产。

民生稳,民心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一边做好精准防疫,一边统筹做好民生保障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迎战疫情,后勤保障也是战斗力。

“要强化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组织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三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部署民生保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大局,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保民生商品,全力以赴保供稳价——

推动农业生产有序开展,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及时开展储备调节,缓解生猪价格大幅波动;以煤炭为“锚”,综合施策稳能源价格;加强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维护,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响,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调度……

2022年,在全球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我国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大幅低于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和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涨幅。

保基本生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及时足额发放低保、救助、失业补助等资金;多次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物价补贴约37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3亿人次;强化对因疫因灾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

“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财政部部长刘昆说。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7)

20_年1月23日,一封来自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请战书”令人动容。上面写道:“作为一名护士,我深知肩负的责任,我郑重向医院提出请求,申请加入医院组织的春节期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队伍,同时志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请战书”上,上百名医护人员踊跃签名。

新冠感染疫情阻击战打响后,一附院近千名医务人员主动请战,为保卫人民健康出力。全校上下闻令而动,学校抗疫宣传工作也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校党委宣传部迅速组织采写的报道以《疫情面前,他们用“请战书”选择逆行》为题在《光明日报》见报。20_央视春晚,临时加入的“抗击疫情”节目激励了整个中国,安医人的“千人请战书”也登上春晚荧屏。

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我校专门制定了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方案,党委宣传部门构建了与各附属医院一体化的宣传工作机制,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对宣传工作进行调度,及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重点宣传疫情面前各附属医院的全力应对、医护人员的坚守和逆行以及全校师生的担当与作为,第一时间用安医力量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校园网、新媒体平台、电子屏、宣传栏、宣传展板等网上网下宣传阵地,“众志成城”“防疫阻击战”“党徽闪耀”“战‘疫’日记”“校友在‘疫’线”“抗疫有我”“众志成城 守护校园”“同心抗疫”等专题专栏,讲述了抗疫一线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以及各附属医院联防联控的有力举措和成效,集中宣传我校共产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的表率作用和典型事迹,报道各个方面涌现出的优秀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同时,也聚焦学校各条战线成立的青年突击队、临时党团支部、志愿服务队等,以及作为未来“准医生”,我校青年学子在织牢织密校园疫情防护网中展现的责任与担当,全面营造了学校积极主动阻击疫情良好氛围。

从向受疫情影响的困难学生发放“隐形资助”,到辅导员队伍为学生筑起安全“防护墙”,从驰援武汉到支援上海,我校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战“疫”的事迹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各级媒体平台传播我校抗疫新闻稿件累计30多万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主媒报道3000余篇,阅读量破千万稿件10余篇,其中突破1亿阅读量4篇,人民日报等官方微博最高单篇阅读量达1.6亿次,“千人摁下红手印请缨上前线”在央视春晚播出浏览量超20亿人次,持续用正能量传递占领校园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此外,及时与学校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心理、眼科、护理学等学科领域专家约稿,推出系列科普宣传,引导师生不信谣不传谣,为其做好个人防护提供科学指引,为其心理健康穿上“防护衣”;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等专家约稿,从增强制度自信、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角度撰写文章,刊发学校特约评论安艺平,进一步通过权威评论和理论研究加强科学防治。

拍摄制作的《战“疫”安医人的使命与担当》等7部宣传片,以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背景,用抗疫一线的真实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堂教学,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鲜活而生动。

20_年12月,随着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的出台,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点转变为“保健康、防重症”。《“暖心菜”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点赞!奋战在一线的安医青春力量!》《分级分类诊疗,全力筑牢防线》《安医大一附院保障患者高效就医,医院各类药物储备充足》《专家支招做好居家健康监测》《持续“咳咳咳” 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就诊?》……连日来,在校党委统一部署下,学校宣传部门和多部门密切沟通,同各附属医院宣传人员积极联动,推出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并在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安徽日报、安徽网、合肥晚报等各级媒体平台刊登,既展现了学校为一线医护人员及时提供后勤保障的暖心,又表现了安医青年学子勇担责任、坚守抗疫一线的坚定,还表达了“安医系”广大医护人员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夜以继日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决心。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三年时间,我们用艰辛的努力守护了校园的平安。

20_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__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自2023年1月8日起,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病毒弱了,我们强了,但“解封”不等于“解防”,随着寒假来临、春节将至,各地人员流动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仍然较大。我们相信,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凝聚共识、携手齐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赢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

新冠疫情乙类乙管措施总结(精选篇8)

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超过21万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超2亿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达600余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的供给和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工作。

三年来,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以灵活的防控策略、充分的部署准备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年艰苦卓绝赢得三个宝贵“窗口期”

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实施“乙类乙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对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年来,__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为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这三年,我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最大程度赢得抗疫主动。我国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

这三年,我们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二十条”“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持续提升、方法不断优化,为新冠病毒致病力、毒性持续下降之后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空间。

经过艰苦卓绝的三年,我们赢得三个宝贵的“窗口期”:新冠病毒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的窗口期,药物研发、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窗口期,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窗口期。

三年考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疫情防控机制更加健全。正式设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各级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速,发热门诊建设、区域精准防控、肉菜市场保供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平战结合”,各地应急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实践证明,我们最大程度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定不移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

提升救治能力、扩充医疗资源,为打赢生命健康保卫战奠定基础

近日,64岁的裴大爷因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被北京协和医院收入病房。既往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还植入了心脏支架,裴大爷的身体状况令家人揪心。

经过吸氧、抗感染、雾化等对症治疗后,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护下,裴大爷症状逐渐好转,顺利出院。

2022年12月中旬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激增。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当前,医疗救治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全国各地也正全力做好诊疗关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国疫情防控三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回首2020年,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湖北展开“生命救援”。不放弃每一个患者,集中精锐医疗资源和救治力量进行重症救治,武汉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接近70%。

三年来,我国在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为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持续作出准备。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特别是ICU总量不足。三年来,医疗系统加大重症救治资源储备,努力补齐短板。

截至2022年底,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21.6万张,可转换ICU床位13.5万张;全国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7.5万个,无创呼吸机9.8万台……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多地正进一步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

与病毒较量三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医务人员在实战中积累了更多经验,树立起更强大的信心。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来,我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强化重症救治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机制,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

随着防控措施调整优化,一系列医疗救治措施接连落地——

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作用,为患者提供分层分级的医疗救治服务;增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将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临时发热诊疗点;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平台作用为患者提供开具治疗处方、送药上门、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

疫苗和药物研发不停步,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

应急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通过快速审评通道,批准布洛芬混悬液等12个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上市;批准又一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2022年岁末,一系列紧锣密鼓的部署,是各地区各部门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缩影。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如何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至20%动态准备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

这段时间,面对短时增加的医药等物资需求,保障供应至关重要,加大力度增产扩产是关键。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现已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扩产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最近公布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保障情况相关数据,反映了各地各部门全力保障医疗物资供应的努力。

筑牢防疫“生命线”,充实抗疫“粮草库”。5个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实行中西医结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全民疫苗接种规模不断扩大。

接种疫苗是构筑免疫屏障的关键举措。2020年,我国疫苗企业“五条技术路线”齐发,原本在国际疫苗市场上的“无名之辈”,成为疫情阻击战的“排头兵”。目前,我国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

三年来,我国首个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获上市注册申请、首个国产口服小分子药物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批准相关治疗药物进口注册。批准上市的5个新冠病毒疫苗中,有3个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治疗药物是防疫的关键。2021年,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2022年,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注册申请。

三年来,我国不仅提高抗新冠病毒药物生产和供给,还不断扩大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医用防护服等救治设备及物资生产。

2023年1月,随着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种。国家医保局表示,未来将有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7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