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被称为团圆节

| 宋佳

中秋节为什么被称为团圆节

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自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人们就要经历洪水、瘟疫等一百天的大难,许多人家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而到八月十五,能够重新团聚的,理所当然值得庆祝一番了,于是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讲究

1、忌房事。每月十五,男女房事要注意。八月十五更是要谨慎当着圆月行房事,室外、野外更为禁忌。这一禁忌据说是从中国的传统观念说起,男属阳,女属阴,而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是月廓亏空之时日。月属阴,也就是所谓的阴虚,此时行房,对人体气运大不吉。

2、野外活动要辟邪。这天野外活动的人,可以带红绳,或穿红色内衣出行,禁忌做与鬼神相关的事情,因为这日,阴气最盛。

3、身体虚弱的人要避月。正在生病、流过产或其他失意、运势弱的人,当日以避月为好。

4、男子不叩拜月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

5、忌果饼不圆。中秋节全家应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能使全家不离散,为了团圆,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6、民间到了中秋,还有其它一些忌讳,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不能让额头被头发遮住等。

2023年中秋和国庆一起放几天假

2023年中秋和国庆一起放8天假,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最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最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在我国早就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的简介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55348